從企業到政府無不快速佈局智慧技術
9月7日,科技大廠Intel宣布,年底之前,公司將新設歐洲晶片製造廠地點;看準汽車產業將成為半導體的龐大市場,Intel未來10年內將在歐洲地區投資800億歐元,設立8座晶圓廠以提升晶片產能,在算力、算法、資料並行的時代,各種新類型製造業正逐漸成形。不僅如此,連政府對於這些垂直領域也相當關注,美國在9月也成立了國家人工智慧諮詢委員會,就人工智慧在各方面的應用進行盤點,找出關鍵發展機會;韓國在2022年的編列預算加強關鍵材料與零組件的投資,而這些因素都將影響製造業的全球佈局。

Intel計畫在歐洲建立晶圓生產中心。資料來源:Intel
眾多應用服務帶來龐大商機
攤開2017-2021年的時間軸,「混沌」、「技術」,與「韌性」為企業營運三大關鍵。地緣政治驟變與技術猛爆式成長為產業帶來轉型契機,加上各國紛紛導入智慧製造、物聯網等新世代製造模式,除雲端帶來伺服器的龐大商機外,台灣的ICT產業還有什麼強項呢?事實上,ICT大廠投入垂直應用領域以掌握數位經濟的商機,業者在智慧交通、智慧健康/醫療、智慧零售、智慧製造與智慧能源等領域多有斬獲。如台達電的智慧能源服務、研華的WISE-PaaS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緯創成立緯創醫學科技、華碩的ICD-10編碼AI等,足以證明ICT大廠正逐漸成為技術平台,朝向各種應用領域開花結果。此外,各種B端與C端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也帶動ICT產業龐大的發展契機。

ICT產業在數位經濟中大有可為。資料來源:工研院IEK
研華打造WISE-PaaS平台延伸服務範圍。資料來源:研華
培育高階人才成為業者當務之急
研發投資抵減、計畫補助、法人科專都是協助業者在技術研究上的重要措施,但若實際訪談業者,絕大多數都會提到人才才是產業的頭痛議題。人才的質量直接影響公司發展新興應用及創新商業模式發展速度,過往博士級人才能發揮之處較少,但在外商相繼在台設立研發中心、許多大廠回流在台灣深耕技術研發,以及廣大應用領域提供研究沃土後,高階人才突然變得供不應求,甚至直接影響企業轉型速度。許多ICT業者紛紛設立研究院與卓越中心,以解決人才荒的問題。事實上,在各行各業以及眾多生活領域陸續導入ICT技術的同時,業者若能透過強化機電與軟硬體系統整合的能力,以及維持高階人才的質量,方可在這一波數位經濟發展上掌握適合切入點。
附註
- 此處ICT產業主要為硬體業者
- 算力:雲端運算能力
- 算法: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