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統計處昨(20)日公布6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41.8億美元,年減24.9%,連十黑;累計上半年外銷訂單金額為2,685.7億美元,年減20.8%,為13年以來最大減幅。
統計處預測,7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30億美元至450億美元,年減20.7%至年減17.1%,恐陷連續11個月負成長。
雖然整體表現不如預期,但經濟部統計處認為,第3季即將進入手機新品備貨潮,仍看好第3季表現。
6月外銷訂單遇上「季底效應」,往往可墊高訂單金額,統計處上月也預估6月約衰退兩成以內;豈料6月實際結果比原先預估差,甚至訂單金額為今年第三低。
對於6月未出現復甦訊號,經濟部統計處長黃于玲坦言,各產品本月年減幅都是負成長,整體需求仍是疲軟。不過,個別產品中AI應用需求強勁、車用晶片及高效運算仍在,支撐接單動能。
值得一提,即使AI需求刺激高階伺服器需求,但傳統伺服器狀況因為全球景氣不明,造成6月伺服器接單明顯趨緩。
黃于玲總結,雖然依慣例季底訂單量應比較高,但因去年同期為上海封控解除,再加上全球需求尚無起色,導致各產品出現大幅度月減。
6月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49.6%,較上年同月下降0.2個百分點,主因上年同月中國大陸封控措施解除,當地產能恢復加上訂單遞延效應墊高基數所致。
據外銷訂單受查廠商對7月接單看法,按接單金額計算動向指數則為47.9,預期7月整體 外銷訂單金額將較6月減少,其中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及光學器 材動向指數分別為43.3、51.5及50.0。
統計處先前預估,今年下半年將會逐漸轉好,但如今看來7月外銷訂單預估及廠商動向指數都不樂觀。
黃于玲強調,雖然外銷訂單表現現在端看去化庫存速度及全球終端需求,無法鎖定特定月份會出現好轉,但是仍看好第3季進入電子商品旺季,將會出現季節性備貨效應,外銷訂單表現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