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3 / 陳建鈞
遲了一年登場的東京奧運,即將在日本時間7月23日晚上8點正式開幕。這次是日本睽違50多年再次舉辦奧運,也是日本向世界介紹文化、展現科技實力的一個重要場合,然而疫情陰霾卻打亂了一切計畫。
奧運相關的電視廣告,執行長豐田章男也不會出席開幕式,且賽事也因疫情尚未緩和,從不開放外國觀眾,變成絕大多數賽事都不開放民眾入場,甚至開幕式也嚴格限制僅950人出席。
在這場觀眾席上空蕩無人、沒有掌聲與吶喊的奧運會上,日本該如何用最佳的方式呈現這場體育盛會,無疑是這場奧運最關鍵的難題。
一場沒有現場觀眾的奧運,日本如何提昇轉播體驗?
實際上在疫情席捲全球前,日本早已開始籌備為全球觀眾們帶來最具臨場感的體育轉播體驗,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OBS)計畫將以UHD(4K)規格轉播這次的奧運賽事,也是第一屆採用UHD HDR規格全程轉播的賽事。
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指出,東京奧運將成為第一屆運用UHD HDR技術轉播的的奧運賽事。來源: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
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指出,東京奧運將成為第一屆運用UHD HDR技術轉播的的奧運賽事。
UHD具有一般常見的HD的4倍畫質,而HDR(高動態範圍成像)則能夠使影像更加逼真,兩者將一齊為觀眾提供細節更逼真、色彩更豐富、且解析度更高的體育賽事轉播。
根據《日本時報》報導,OBS的3D Athlete-Tracking系統則將能夠透過各個攝影機,從多個角度拍攝畫面,再利用AI技術結合起來,讓觀眾有辦法從各個角度欣賞運動員的身姿。
Intel的True View技術也會安裝在籃球場上,主要也是透過大量的高畫質攝影機,紀錄立體、360度的體育賽事。OBS執行長艾薩科斯(Yiannis Exarchos)表示,這將有助於觀眾真正了解瞬息萬變的賽事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艾薩科斯指出,「談到日本時,人們總會想到技術創新,對OBS來說,這些賽事將在我們導入的革新下,成為重要的里程碑。」OBS計畫本次奧運中將拍攝總計9,500小時的賽事影像,足足比2016年的里約奧運要多出30%。
且為了讓觀眾更透徹地觀看賽事,這次的東京奧運比賽中會在電視轉播中呈現更多關於比賽的數字,好比田徑選手奔跑時的即時速度,便能立刻在螢幕上向觀眾呈現。
《日經亞洲》指出,東京奧運大量導入了檢測運動數據的體育技術,瑞士頂級鐘錶品牌Omega會透過迷你感測器在賽事中協助收集運動數據,能夠每秒收集速度、瞬間加速度等2,000組數據。
在沙灘排球中,則會運用AI攝影機測量球的拋擲位置以及選手的跳躍高度,且類似的分析技術也會導入自行車賽、游泳和體操等項目中。
假如擁有最新電視的日本觀眾,甚至可以欣賞8K等級的影像畫質,NHK(日本放送協會)計畫在這次奧運中,利用BS8K衛星頻道為民眾轉播約200小時的8K奧運賽事報導,同時也計畫以8K轉播田徑、游泳、羽毛球、橄欖球等殘奧賽事。
NHK技術研發中心表示,「8K的其中一個優勢就是能以前所未有的細緻度,在電視螢幕上呈現身體運動的細節。」
機器人、自駕車現身奧運會場
機器人也是奧運會場中的一個焦點。儘管因為疫情衝擊,原先預計在羽田機場協助接待旅客的各式機器人恐怕沒有用武之地,但在會場內機器人仍舊擔綱起協助賽事進行的任務。
日本原先就是個對機器人情有獨衷的國家,這次賽事也不遺餘力展現其機器人技術,《南華早報》便指出,奧運會場中佈署著大大小小形式各異的機器人,負責從歡迎各國體育選手到賽事中回收標槍等各種任務。
甚至會場內也將設置奧運吉祥物未來永遠郎與染井吉的遙控機器人,雖然因為疫情而刪掉了讓他們與觀眾互動的活動,但這些機器人能夠透過鏡頭辨識臉部表情,做出點頭、握手、眨眼等簡單反應。
Toyota雖然取消了廣告,不過其遠端機器人T-TR1仍會在會場中值勤。該機器人有著約等身高的大型垂直螢幕,可以協助遠在海外的粉絲在會場內與運動選手交談。另外,本次奧運還將出動服務機器人,協助引導人們前往座位,或者為在場約500位殘奧選手遞送餐點。
而Toyota的電動自駕車e-Palette也將在這次奧運中進行測試,協助選手或政府官員在選手村及各個比賽會場間移動,節省交通時間,且每一輛車都會有專人遠距監控,防止任何意外情形發生。
Toyota的電動自駕車e-Palette將在東京奧運期間進行測試,協助選手及政府官員在選手村與會場間移動。來源:TOYOTA官網
Toyota的電動自駕車e-Palette將在東京奧運期間進行測試,協助選手及政府官員在選手村與會場間移動。
日本確診人數居高不下、選手村又接連爆發感染,日本政府執意舉辦奧運受到強烈的非難,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能否透過科技為奧運賽事加值,創造讓人雙眼一亮的觀賽體驗,或許將成為這屆奧運外界最終評價的關鍵。
資料來源:Japan Times、南華早報、Republic World
責任編輯:錢玉紘
文章來源: 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