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集邦(TrendForce)最新研究,在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的前提下,預估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2024年至2027年間的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54%。其中,服務型機器人受惠於生成式AI技術,對市場的吸引力將顯著提升。
對此,若從技術發展重點分析,現行軟體平台著眼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以適應多元環境與人機合作互動。目前美、中廠商積極投入與擴大人型機器人測試,指標廠商揭露的產品完成度也越來越高,如Agility Robotics開發的Digit、Apptronik開發的Apollo皆有上市規劃,Tesla打造的Optimus亦計劃在2025至2027年量產上市。
集邦表示,人型機器人能否邁向商用,關鍵在於體察認知、對話交流和運動執行能力的實現。受惠於生成式AI,機器人的認知能力已有飛躍性成長,可透過感知層掌握人事時地物;對話能力也顯著進步,能與人類作多面向對話交流。
人型機器人的運動執行能力取決於關鍵零組件技術,據集邦調查,目前人型機器人各項零組件成本占比中,以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餘有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且零組件領域皆有一定程度之技術壁壘。
預期人型機器人的軟、硬體供應鏈將與智慧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與無人機供應鏈高度重疊,目前在此三類供應鏈具備競爭優勢的供應商,未來更容易切入人型機器人市場。展望2025年機器人的應用場域,工業型機器人仍將以手臂撿貨為主,服務型機器人則有生成式AI加持,可支援多模態交流互動。
集邦指出,勞動人口短缺、高齡化程度高之國家已浮現陪伴與照護需求,因此預期該類型服務機器人將於未來1至2年內嶄露頭角,徹底擺脫過去市場吸引力不足之困境。此外,機器人也於戰場上陸續發揮其功效,如烏俄戰爭有大量無人機參戰,以及戰鬥、布雷與後勤機器人等,因此亦為具潛力之場域。
多元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增長預料也將催生機器人即服務(Robot-as-a-Service,RaaS),供廠商、用戶以租賃取代購買,以降低前期成本與風險,這種商業模式將助國家、企業從無人化與自動化中受益,亦能吸引家庭消費,可望加速機器人於各領域的滲透率。
AI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