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freepik
一則美國白宮的聲明敲響供應鏈警鐘
全球景氣穩健復甦,帶動電子製造業復甦動能,數位轉型帶動物聯網、自動化設備、AI與5G等商機,加上遠距商機持續發酵,台灣電子產業生產指數已連續18個月正成長。不過,穩定成長的電子市場背後卻存在風險,美國副總統賀錦麗這幾天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面同時,白宮已發布相關聲明,將與新加坡共同建立韌性的區域供應鏈,這似乎也呼應先前美國發布供應鏈報告內容:如果台灣半導體產能停擺,將影響電子設備製造業損失5,000億美元的收入,從白宮到業者,無不關注產能過度聚焦於台灣的風險。
![]()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就供應鏈議題與新加坡進行討論。資料來源:聯合報
新加坡晶片業研發可能後發先至
對高度倚賴貿易為主的國家,如新加坡、南韓,與台灣而言,過去供應鏈的據點布局與否是照國際分工決定,未來供應鏈結構的調整除分散地點、提高韌性外,是否能打進/維持以國際大廠為主的數位供應鏈將是業者須思考的議題。以新加坡而言,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提出「製造2030」,也就是說到2030年,需達到電子製造業成長50%的目標,當中又以半導體晶片為重點產業。

德國晶圓廠Infineon在新加坡建立研發中心。資料來源:Infineon
當前晶圓代工市場中台灣、韓國,與中國佔據市場的半壁江山,並且具備較低營運成本與成熟的代工體系,而新加坡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看似無優勢,但在地緣政治相對穩定,以及身為國際籌資中心、具備高素質人才的前提下,吸引許多國外半導體大廠逐漸將新加坡作為研發中心:德國晶圓大廠Infineon在該國建立AI應用基地,投資2,000萬美元研發AI晶片;美國半導體晶圓大廠格羅方德也在2021年6月宣布投資40億美元於晶片研發,由於晶片是未來智慧產業的驅動核心,新加坡開始強化半導體自主研發能力。
台廠保持技術優勢,但仍積極提高數位能力
在先進製程與完備的供應鏈下,台灣電子製造業者或許無太多擔憂之必要,不過許多電子大廠仍掌握這波多技術融合的趨勢,積極打造智慧工廠,甚至部署數位供應鏈,以因應未來風險。相較於傳統產業,電子製造數位化能力較高,因此在轉型上多有作為。

緯創位於昆山的燈塔工廠。資料來源:第一昆山
以電子五哥之一的緯創來說,該公司位於中國的昆山廠入選由麥肯錫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評選的「全球燈塔工廠」,燈塔工廠為全球代表工業4.0轉型的指標,緯創導入大量工業物聯網、自動化設備、AI等技術,串起從產品設計、產線到物流配送的流程,以符合當前少量多樣生產的趨勢。比較可惜的是,燈塔工廠自2018年評選至今,目前尚未有本土企業在台灣工廠獲得頭銜,未來在超級自動化與智慧物聯網(AIoT)的加持下,應有其他電子製造業者能成為標竿大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