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不是只有智慧工廠而已
受COVID-19疫情影響,遠距營運、供應鏈碎片化成為新常態,製造業極需運用數位科技進行轉型。無論是打造數位經濟時代的未來工廠、提升原先產品附加價值,甚至透過與新創激盪、提供軟體解決方案以建立第二成長曲線,都是當前業者轉型常見做法,面對技術融合與外部環境的挑戰,緯創於2014年展開數位轉型,除了打造AI智慧工廠外,也積極透過參與新創與人才的培養,快速成為電子業轉型的創新者。
主動接觸新創建立各種合作可能性
在生態系的趨勢下,企業參與新創(engagement)已是大型公司轉型下刻不容緩的議題。新創在市場與經驗上雖不若大企業成熟,但對於軟體技術的掌握、應用場景開發,與新商業模式建立卻相當積極,常見參與新創的作法為加速器、業務合作、企業創投與合併收購。緯創主要做法有二:業務合作與企業創投。
一、創新整合中心(IIC,Innovation Integration Center)
公司內部特別成立30多人的創新整合中心,佈局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領域,透過緯創累積數十年的產品力、創新力、系統整合經驗提供新創概念驗證與服務商業化。目前實際成果已有智能萃取與智慧農場兩類,前者提供咖啡機業者AIoT解決方案,透過咖啡機台的數據蒐集分析提升咖啡沖泡品質。後者則是畜牧環境解決方案,如飼養參數監測(水質、氨氣、濕度),協助畜牧業者提高產能。

緯創IIC創新整合中心。資料來源:緯創
二、企業創投(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企業創投是指企業內部專門投資單位,或者另外成立一家外部創投機構,投資外部具潛力的新創。根據新創資料庫CB Insight指出,2020年全球CVC共參與3,359件交易,資金規模來到731億美金。在台灣,由於轉型升級需求,佳世達、緯創、仁寶、友達、聯發科、鴻海、聯電、研華科技等電子業者紛紛成立投資部門,尋找成長曲線。
根據FINIDIT指出,緯創CVC主要投資領域為AI應用與智慧醫療領域。投資目的除財務報酬外,新創是否能提供緯創業務營運優化,或是與公司現有技術搭配創造新型態商業模式都是投資決策的重點。公司預計每年將以 300-400 萬美元規模進行投資,實際策略投資金額已超過100 億元,獲投公司超過50家,其中本土新創佔80%以上。
當然,加速器也是少不了的標配
你知不知道新創加速器也可以委外建立?除了投資跟內部創新機制,2021年4月,透過林之晨的引介,本土知名加速器之初創投(AppWorks)協助緯創打造垂直領域新創加速器Wistron Accelerator。與創新整合中心不同的是,加速器內的新創同時能獲得AppWorks的導師資源,並透過緯創的協助下快速達成規模化,Wistron Accelerator鎖定AI、物聯網、雲端與資安領域的新創為合作對象。

緯創於2021年4月成立Wistron Accelerator。資料來源:AppWorks
一如緯創董事長林憲銘指出:「我們不認為硬體會不見,但若只是硬體,即使創造的價值提高,也會被人刻意壓低,如果現在的產業無法跟新經濟連結,才能把評價提高。」確實,在軟硬體整合的數位經濟中,如何在自身完成營運優化,進而推進到新事業,這家EMS大廠,正打破傳統,走一條屬於自己創新的道路。
備註
加速器:提供新創創業相關訓練課程,搭配投資人與大型企業作為導師或顧問,媒合介紹新創團隊所需的相關資源(如投資者、合作夥伴或客戶等)、以利新創概念快速商業化,同時提供佔有一定比例股份的種子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