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掌握全球技術話語權
研發經費一直為評估產業創新能力及技術提升之投入成本指標,同時也是衡量產業競爭力之關鍵。近年主要國家不斷強化自身研發創新能力,疫情後加速轉型的浪潮也刺激研發支出正向成長,占公司營收比重也越來越高。在「未來以來」的時代,企業紛紛投入預算佈局的技術話語權。從國際排名來看,投入技術與專利研發最多的業者為Amazon、Google、微軟、Apple、三星、臉書,清一色集中在科技產業。

Amazon的研發能力為全球第一。資料來源:Amazon
研發不單是費用,也是企業提升市占來源
根據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 EC)調查指出,從研發投資領域來看,全球前三大領域分別為資通訊產業(38.7%)、健康醫療產業(20.7%)和汽車產業(17.2%),佔總量的76.6%。回頭看台灣,長期以來由於代工風潮興盛,技術多仰賴進口,關鍵技術與產品設計能力多掌握在國際業者手中,業者處於技術貿易逆差,雖然奠定產業鏈穩固的地位,但在技術融合帶動數位化的趨勢下,缺乏技術研發投入可能對建立新產品/服務造成不利影響。顧問公司麥肯錫也指出,投入知識能力研究將能帶動勞動生產效率提升,同時有利業者建立技術壁壘,取得更高的市佔率。
台灣企業研發投入集中在電子製造業
從經濟部統計處的數據來看,近年台灣製造業研究發展經費持續穩定增加:2017年突破5千億元,2019年達5,652億元,近8年來平均每年成長5.1%;從細產業來看,又以電子零組件業投入最多、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次之,傳統產業及服務業則有待提升。其中,鴻海、台積電、聯發科、台達電、華碩電腦、緯創、聯電、和碩、群創光電、廣達電腦為積極投入研發預算者。由於現在各領域的生態系逐漸形成,建立生態系的廠商多半為標準制定者(如制定通訊協定、促使生態系夥伴使用該公司解決方案),台廠必須積極往研發上游前進,弭平技術貿易平衡的議題。

台灣企業研發經費仍有許多提升空間。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台灣企業研發著重於電子製造業。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製造業的服務化促使業者投入更多研發
伴隨數位經濟時代來臨,製造業的產業發展思維逐漸轉向「製造經濟邁向服務經濟」,以及「從硬體製造走向軟性製造」,業者透過提供整套解決方案(如產品、服務與系統),滿足客戶對高價值產品的需求,而隨著訂閱制的趨勢興起,即服務(As-a-Service)改變用戶對產品的使用方式,製造業擁有產品/服務的所有權、客戶擁有產品使用權,台灣業者強項在於ICT技術,透過研發來縮短價值鏈上各活動運作時程,以達到快速回應客戶需求,強化客製化能力。未來解決方案平台商將會是數位經濟的領導者,而其競爭力來源,則是源源不絕的研發與專利壁壘。
*未來以來:電腦技術的進步將使未來能想像的事物提早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