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業搶科技人才已成為事實
近來,無論是半導體業者或是人力資源顧問,皆相繼指出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即自然科學、資通訊科技、工程、數學及統計領域)人才不足之問題,不只半導體、自駕車等重點產業,許多服務業如銀行、電商等業者也大舉招募工程人才。正值台灣想要發展第三代半導體與數位轉型的關鍵時刻,人才供需嚴峻的問題更成為企業技術投資以外的關注重點。
新興科技帶來的商模變革影響下個十年
從技術面來看,多家國際產業調查機構預期5G及人工智慧為下個十年最重要的創新科技,5G使物聯網成為常態,而5G結合AI技術也將產生更多創新應用,如自駕車、金融科技、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垂直領域,這些都少不了半導體的驅動。從經濟演變來看,台灣經濟已逐漸邁入由資料驅動的數位經濟,不斷演進的通訊技術與運算能力,提供產業數據驅動的決策,並建立新興商業模式。
新興技術與人口老化對台灣產業帶來多重挑戰。資料來源:國發會
硬體?軟體?畢業生選擇逐漸多元
雖然在少子高齡化趨勢下,產業積極透過導入自動化科技減緩人力不足壓力,但僅是緩不濟急。根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的STEM畢業生為9.2萬人,較前2019年減少5300人,而這趨勢還會進行;同時,高階人才前進海外的比例不降反升,如Amazon、Tesla與Google的薪資與發展機會,在上述業者同時注重軟硬體發展下,以及AI產業化與產業AI化的誘因,許多理工人才也轉向軟體業發展。不巧的是,軟體人才在台灣的發展空間卻相對有限,資料科學家、AI工程師、機器人工程師等相關人員需求雖大,但胃納量不足。

STEM人才培育刻不容緩。資料來源:國家實驗研究院
半導體人才不足為當前產業困境
面對各行各業轉型需求,未來對於與科技發展相互補的高階技術人力需求漸趨上升,使專業人員需求明顯擴張,國發會預期2030年,專業人員占整體人力的比率將提升至13.6%。同時,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近日呼籲產學界進行密切合作,在面對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的趨勢下,台灣2021年半導體人才需要2.8萬人,但是全國應屆畢業生不到1.2萬人,人才缺口高達50%,因此必須解決第三代半導體人才不足的問題。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呼籲台灣合作培育更多半導體人才。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學校設高科技學院加入戰局
當前,台大、陽明交通、清大,以及成大都根據「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陸續申請增設半導體等相關高科技研究學院,因應人才不足的狀況。這些機構為學校的獨立研究院,強調基礎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並透過研發成果技術轉移至業界,縮短台灣產業技術研發的生命週期。在科技創新變得日益重要的時代,未來幾乎所有的創新領域和職業都離不開STEM知識與技能,如何增強科技人才的發展與缺口填補,則是所有人共同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