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經濟發酵使三大園區營收創新高
根據科技部的統計指出,隨著數位經濟產業的蓬勃發展,三大科學園區2021上半年營收達到新台幣1兆7128.28億元,年成長率25%。在5G、AI、車用晶片、宅經濟等題材發威下,園區在疫情下依舊大有斬獲。從園區來看,竹科位居榜首(7439億元)、南科第二(4860億)、中科第三(4827億);若由細產業來看,半導體居首,其後分別為光電、電腦週邊、資通訊、精密機械,以及生命技術,受惠於數位經濟的加持,產品走向高值化(Value Added,VA)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也吸引更多廠商加大資本支出與研發預算投入數位經濟。
三大科學園區在疫情下營收逆勢成長。資料來源:科技部
企業新創合作促使產業聚落的質變
除傳統科學園區外,面對全球前瞻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單一產業供應鏈與創新模式已逐漸不符需求,企業需要具備更強、更快以及跨領域的精準研發與技術產業化能力,企業新創合作(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CSE)趨勢從國外吹進國內,國際大廠如P&G、拜耳藥廠、高通紛紛透過各種方式參與台灣新創合作。新創園區的出現使企業找尋合作標的更加容易,2019 年新北「林口新創園區」正式啟動,以智慧物聯網與健康照護為主軸,打造實證場域與機制,吸引國際新創及加速器進駐,台廠如廣達、台達、緯創等電子製造大廠也積極在園區內尋找合作對象。
林口新創園區吸引眾多新創企業與大企業合作。資料來源:自由財經
以智慧物聯網為領域的亞灣新創園
垂直領域的發酵也促使許多特定類別的產業園區崛起,透過將新創生態系能量與成功經驗複製到南部,高雄的「亞灣新創園」為AIoT的國際新創加速器,也是國內投資額最大、最完整的5G AIoT實證場域,目前已有70多家新創進駐,大型業者則有微軟、中華電信、中強光電等。由於高雄產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數位化速度較慢,且石化產業、鋼鐵等業者雖然都有轉型需求,但缺乏整合軟硬體的能力,與新創合作應能替這些傳統產業帶來營運上的優化。
主打5G、AIoT的亞灣新創園。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
台灣未來產業園區應會呈現以半導體、資通訊、生醫為主軸的原有科學園區、特定類別產業聚落(如大肚山工具機聚落),以及特定新興領域的產業中心。未來所有產業園區應往軟硬整合方向前進,強化基礎設施的智慧化與軟體化,在功能分配上,部分為協助在地產業轉型,部分維持國際分工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