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 林妤柔
iPhone 13 很可能支援低軌衛星通訊功能,加上 SpaceX「星鏈」(Starlink)網路最快明年抵台等消息傳出,使得「低軌衛星」瞬間成為話題。太空產業看似離台灣遙遠,實際上卻是台灣布局已久的產業,「太空夢」背後的商機以及經濟產值也出乎意料的龐大。
低軌衛星的軌道高度在 2,000 公里內,距離地球較近、訊號延遲相對低,需要足夠的衛星數量來提高訊號覆蓋率,除了可以高速上網外,未來應用範圍還有 5G/6G 通訊、自駕車。
全球衛星產業規模高達 2,710 億美元
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最新報告,2020 年衛星產業營收規模達 2,710 億美元。衛星產業又包含衛星服務、地面設備、衛星製造和發射服務這四項產業子類別,2020 年衛星服務產值達 1,178 億美元(44%),地面設備約為 1,353 億美元(50%),兩項合計約 94%產值,為衛星產業的主要營收來源。
衛星製造、發射服務相較之下產值較低,分別占 5%、2%。
▲ 2020 年衛星產業以衛星服務、地面設備為主。(Source:SIA)
據 SIA《2021 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SSIR)指出,即使 2020 年爆發疫情,全球航太產業仍繼續成長,且商業衛星產業在發射在軌衛星的數量,以及其他經濟指標皆出現創紀錄的增長。
SSIR 報告提到,2020 年發射的衛星數量連續創三年新高,是前一年發射數量三倍多。截至去年底,圍繞地球的衛星總數增加 37%,2019 年為 17%,共計 3,371 顆衛星。報告也指出,即使出現破紀錄或關鍵的成長指標,但疫情仍影響全年的衛星服務用戶,所以 2020 年一部分衛星產業的營收有受到影響。
太空經濟研調公司 Euroconsult 預測,由於資料服務和使用者終端需求擴大,提供主要的成長機會,預計 2030 年價值將增加一倍,達到 75 億美元;2021 年至 2030 年的累計市值為 670 億美元。
台灣花 30 年準備太空產業,時機已經成熟
台灣發展太空產業,聽起來似乎遙不可及,但科技部實際上從 1991 年起開始布局,提出「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以衛星為發展主軸,陸續執行第一期、第二期研究及福爾摩沙衛星計畫,到 2019 年進入第三期擬定計畫。
國家太空中心宣布,透過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自 2019 年起至 2028 年止 10 年投入 251 億元,台灣將自主開發 10 顆衛星,包括 6 枚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2 枚超高解析度光學衛星及 2 枚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打造台灣衛星製造國家隊,建立衛星產業供應鏈,發展台灣的太空產業。
除此之外,立法院 5 月通過「太空發展法」,成為台灣第一部國家太空法案,後續由專責法人推動太空發展相關事務。科技部長吳政忠曾接受過中央社專訪,表示低軌衛星通訊是未來 10 年蓬勃發展的產業,認為「台灣絕不能錯過這班車」。
「地面商機」高達 81 億,台灣廠商紛搶進
此外,根據金屬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台灣約有 80 多家太空產業相關廠商,2019 年「直接」與衛星產業相關產值約為 81 億元,以地面設備(80%)、衛星製造(19%)及發射服務(1%)三大領域為主,其中地面設備及衛星製造占總產值近 99%,衛星發射領域則相對薄弱。
若是加上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與相關衍生的加值服務及應用,2019 年太空總產值約 1,138 億元,共有 898 家業者;2020 年總產值預估高達 3,692 億元新台幣;若單就國內太空的直接產值,為 92 億元,地面設備有 81 億、衛星製造有 10 億,共占 95%,發射製造仲介服務僅 1 億元。
綜觀國內、國外的經濟發展,「地面商機」才是太空產業的最主要獲利來源,也是台灣太空計畫中最該發展的方向。
目前台灣業者大都提供地面設備零組件,例如天線、通訊模組、電源供應器、相關線材等,像台揚、啟碁、金寶、昇達科、同欣電、公準、穩懋、群電、台光電、華通等 10 家台廠打入 Starlink 供應鏈,另外像事欣科、輝騰、系統電、昇貿等共 18 家台廠也是低軌衛星供應商,有望受惠。
▲ 低軌衛星供應商名單。(Source:科技新報整理)
文章來源:科技新報
(首圖來源:Flickr/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