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業者Q2營收再創新猷
受益於車用電子、5G,與高效能運算加持,台灣製造業Q2營收再創同季新高,達7.9兆美元。由於全球經貿逐漸復甦,終端需求強勁,因此如石化、金屬製品等傳統產業的成長動能逐漸回穩。在固定資產設備投資上也來到4,291 億元,多用於先進製程、產能擴張,購買廠房等重資產佈局,業者正逐漸擺脫疫情陰霾。
全球資金湧入製造業尋找成長動能
在亮眼的數字下業者轉型的速度並未停歇,事實上,從逐年增加的先進製程與產能設備投入可窺見數位化程度提高帶來的投資需求,大型的自動化業者與半導體、電子業者更是如此,挾帶豐沛資金與技術人才,這些巨頭確實走在工業4.0前端。不過,對於中堅企業或是中小型製造業者而言,轉型通常意味大量投資成本無法確定的報酬率,設立IT部門、延攬軟體人才、購買自動化設備動輒數百萬乃至上億的資金流失,導致許多業者躊躇不前,在數位化與國際化劃上等號的時代,能怎麼做?
圖、全球創投資金大幅湧入製造業/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創投資金或許能提供另類轉型方向
導入系統與聘請顧問當然是一種方式,且是多數企業的做法;不過在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技術不斷演進的情況下,引進外部資金或許是可行方式。以全球創投投資情況來看,根據Preqin統計,2021年初至今,由創投資金投入的製造業交易金額已達到150億美元,整整超過了2016年全年的總和。看準長期的產業投資回報與大量持有現金的條件,連續創業家、家族辦公室、主權基金紛紛看好智慧製造的趨勢,委由創投業者進行尋案投資,帶動新創快速成長,也替中小製造業者帶來變革的機會。就台灣來說,主要創投動能來自國發基金與民間創投,由於市場較小及市場風險問題,多數創投多會觀察國發基金投資動向再進行跟投。此外,政府單位也提出相關製造業策略投資計畫,強化中小企業轉型動能。
圖、工業局也提出製造業策略投資計畫輔導業者/資料來源:工業局
槓桿外部資源節省轉型失足的機率
這幾年,許多矽谷創業家回台,以及鼓勵學術機構將技術公司化、商業化的趨勢下,台灣多了許多新興應用的新創,也帶給創投許多機會,中堅企業或中小企業是否也可跟進、考慮引進外部資金為值得思考的做法。由於創投業者平常在看案時會接觸到許多新創,許多新興解決方案協助企業轉型上多有經驗,可省去業主評估、挑選資服業者的時間,引進創投資金,部分可分擔轉型時遇到的風險,也可以借用創投的人脈,進一步連結潛在國際市場,槓桿這些外部資源,對於業者轉型來說應可省相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