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碳中和已成為國際共同目標
如果是數位轉型與ESG是2021年爆發的趨勢,「韌性」則是近來企業營運上最熱門的觀念,無論是疫情下談的「企業持續營運」,或是打造「韌性供應鏈」,都是企業在險惡求生的方式。不過,如果將韌性與永續發展結合又如何?綠色供應鏈則可以詮釋這兩者的結合,事實上,當前全球新保護主義盛行,半導體、通訊、電動車及次世代電池等領域逐漸形成自主供應鏈時,品牌廠與上游廠商關係更緊密。各國政府也端出強力措施,如歐盟2023年起將課徵邊境碳關稅,環境友善成為交期跟良率之外的重要指標。而其他國際大廠也紛紛響應,如蘋果、特斯拉、聯合利華在響應2030年減碳50%、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時,許多供應鏈夥伴勢必跟著「綠化」,以符合零碳排標準。
企業可從多面向邁向綠色供應鏈 資料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綠色供應鏈並非想像中容易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在2021的全球風險報告指出,環境議題為前五大中四項長期風險,企業勢必採取措施因應。在企業社會責任與環保倡議逐漸成為產業的共識下,業者在追求財務及營運績效的同時,幾乎皆面臨經營績效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取捨,而綠色供應鏈困難之處並非公司自身達到相關標準,而是要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要求上游至下游的合作夥伴一同綠化。哈佛商業評論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需涵蓋資訊分享、共同行動、議題處理、夥伴支持與政府政策考量。以半導體關鍵化工材料大廠李長榮化工而言,公司開發出「異丙醇廢液回收技術」,協助客戶回收異丙醇廢液;同時,在回收過程中所生成的水資源可再重複利用,還榮獲台積電的「環保安全衛生績優獎」。
李長榮獲得台積電環保安全衛生績優獎 資料來源:台積電
綠色供應鏈為業者的下條競爭護城河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近日舉辦的「SEMICON Taiwan 2021 國際半導體展 ESG暨永續製造高峰線上論壇」也指出,晶片製程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帶來水資源大量耗損,能源轉型與永續製造將成為業者往後十年的重大佈局方向,如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將推動綠色製程與再生能源,並協同供應鏈廠商共同跟進。
日月光的綠色供應鏈做法 資料來源:日月光
另一事件則是大陸的「能耗雙控」政策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可能使在地供應鏈產能受限,但這對台廠紡織供應鏈而言或許是好事,由於許多紡織廠早已佈局高機能性與環保纖維,並能持續獲得國際大廠訂單,長久的佈局反而在這時展現綠色競爭力,也成為企業在未來重要的競爭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