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作戰時代已過,合作打群架時刻來臨
在數位經濟下,業者逐漸放下過往你我的成見,轉而開始攜手合作。特別如台灣以貿易導向的國家,傳統國際貿易規則雖然還在,但在當前軟體主導、產業界線模糊的時代,交易的發生伴隨著資訊流的互換,資訊的共享逐漸成為業者轉型的驅動力。在這樣的趨勢下,單一業者難以靠單打獨鬥取勝,大如鴻海與台積電也紛紛開始打造自己的生態系,鴻海的MIH聯盟近期預備發布新電動車款,而台積電日前也宣布要打造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就連工具機產業也準備攜手「打群架」,應對匯率升、物料價格升、貨運交期升等「三升」困境。
圖、新創在發展歷程經常遭遇各種挑戰 資料來源:科技產業資訊室
國外企業新創合作成為突破營運瓶頸的方式
一種近來蔚為風潮的合作方式是企業新創合作,傳統企業逐漸認知到過往的「組織慣性」往往成為創新的阻力,缺乏客觀的認知讓許多企業以為創新只是轉舊為新,或者新舊模式同時採用。對外部通常抱有戒心,致使在槓桿外力與聯盟這兩種策略的佈局上較為缺乏,甚至進入惡性競爭循環。故此,與新創合作成為打破產業藩籬與穀倉效應(Silo Effect)的方式,國外不乏大企業與新創合作案例,如亞馬遜成立「AWS Activate」,提供低成本且快速上手的雲端軟體,新創透過積分換取雲端資源,一部分能協助測試雲端的可用性,一部分也吸引新創加速亞馬遜生態系。美國富國銀行也成立富國銀行加速器,招募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新創,協助其零售銀行業務轉型,富國也提供新創最高1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
圖、公司與新創能有多種合作方式 資料來源: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各取所需,根據策略發揮利基優勢
就台灣而言,近年來在政府帶動與新興技術催化下,新創企業快速成長並逐漸走到鎂光燈前,而各行各業也陸續加碼與新創合作。太古汽車為國內各種品牌車的進口代理商,為減少代理權遭品牌廠收回之風險,公司與新芽網路合作,運用AI與數據分析技術,建立汽車平台「車咕嚕CARGURU」App,讓車主在開車途中可隨時停車與加油,從賣車改向賣服務。對企業而言,提供生產流程優化與市場切入為其特點。相較於在企業內部直接設立研發新產品的部門,與符合需求的新創公司合作,除了可以減輕企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壓力外,更能節省成本。將新創視為外部研發單位,測試市場接受程度,甚至提供股權投資進行併購,納入自身事業體。
圖、雙方在仍有多種機制需要注意 資料來源:PwC
傳統製造業可思考合作可能性
對於許多傳統製造業而言,一下子要調整商業模式可能有困難,不過當前許多新創也提供整機整廠的解決方案,以近來常常出現的Infuse AI為例,解決多數製造業者想導入AI但缺乏軟體人才的問題,透過容易上手的軟體解決方案,降低人員導入技術的門檻;又如PowerArena,利用影像辨識及深度學習AI技術為製造業實時監控和分析生產現場,以找出低製造效率的肇因,達到生產效率優化等,傳統產業可多尋找當前新創服務合作,維持競爭力同時也連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