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Tesla)本周市值突破1兆美元,讓不少人質疑這家電動車公司值得這麼高的身價嗎?對做多特斯拉打死不退的鐵粉投資人來說,答案很肯定,因為特斯拉有三點與眾不同。
金融時報評論指出,新的創新可改造整個產業面貌,例如智慧手機;新的商業模式可改寫市場遊戲規則,民宿租賃平台Airbnb即為一例;而新的溝通方式可重新定義生產者與顧客、公司與投資人之間的關係,瞧瞧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怎麼對外溝通便知。特斯拉在這三方面確實獨樹一格。
一,特斯拉與傳統汽車公司迥然不同
特斯拉靠整合硬體與軟體,每賣出一部車可享有30%左右的毛利率,只有法拉利這類豪華跑車公司能相提並論。
特斯拉最大挑戰不在需求,而在供應,這在汽車工業也是異數。
特斯拉不只賣車,也提供軟體、充電、保養和保險服務,還銷售動力系統、電池、電池和碳權,營收來源豐富多元。
特斯拉大舉投資電池技術、自行開發客製化人工智慧(AI)晶片,加上從百萬輛已上路的特斯拉電動車接收的巨量數據,都賦予該公司凌駕同業的競爭優勢。
二,特斯拉為綠能時代而生,從能源轉型受惠最大
特斯拉是政府補助的一大受惠者,2010年接受美國能源部一筆4.65億美元的貸款,至為關鍵。
美國政府壓制耗油量大的內燃式引擎,也有助提高電動車銷售。
三,馬斯克讓特斯拉備受崇拜
馬斯克是特斯拉的門面,也是鞭策公司不斷成長、創新的驅動力。他暢談殖民火星、力挺加密幣、拋出在人腦植入晶片等新奇的想法,贏得一大票科技迷粉絲和散戶投資人崇拜。在他們力挺下,特斯拉股票一路扶搖直上不令人意外,也讓特斯拉取得另一大與眾不同的競爭優勢:籌資能力。過去三年來,特斯拉四度釋股籌資逾130億美元,在資本密集產業,以最低成本取得資本,大有助益。
然而,特斯拉仍面臨諸多風險。特斯拉本業畢竟是製造電動車,和同業一樣遭遇晶片缺貨、全球供應鏈脆弱、美中衝突的挑戰,這些都可能嚴重打擊特斯拉。此外,特斯拉也日益受到主管當局放大檢視,自駕軟體尤其是關切焦點,馬斯克個人豪放不羈、常常信口開河的風格,也可能再度槓上美國證管會(SEC)。
目前為止,特斯拉靠「與眾不同」而興起,但在競爭者急起直追和公司規模日益擴大之際,如何維持這種優勢,是特斯拉今後面臨的挑戰。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