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合作是企業淨零碳排的方法
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國際共識。當前,全球已有130個國家宣布推動「淨零碳排」,如歐盟、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紛紛立法,中國大陸也推出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歐盟甚至預計在2026年開始對進口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預期對水泥、鋼鐵等高耗能產業帶來巨大衝擊。事實上,除了建立碳定價機制、碳排放交易機制、跨產業零碳排輔導機制外,國內許多公協會業者與民意代表皆呼籲中型業者和上下游小廠對於淨零碳排的資訊,合作是因應淨零碳排的唯一解。
圖、全球淨零碳排變化排名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各產業在投入減碳資源因業別而有所差異
根據全球顧問公司BCG與匯豐銀行協作報告指出,全球企業(大、中、小)要達成淨零碳排一共要投入3至5兆美元投資成本,沒有做好相關準備的中小企業可能首當其衝。由於全球企業供應鏈佔整體碳排放80%,業者如何合作將是執行重點。而每種業態需要投入的資源也有所不同。舉紡織業來說,紡織業者的企業分布較為零散,因此各規模的業者在淨零碳排投資的比率較為平均,大型汽車業者有大者恆大的特性,因此大型業者所需投資的比例較重。石化等重工業由於上中游生產時產生碳排放巨大,因此上中游業者須加速準備,如台塑在2020年投資316億元於減碳措施上。
圖、全球企業需投入約3-5兆美元於淨零碳排上 資料來源:BCG
不同規模企業採取不同做法
對多數業者而言,節能可能是最適合的方式,由於中小企業不若大企業資源充沛,可在各營運流程上投入相關數位技術與設備,因此減少能耗、提升能源效率為達到碳中和較務實的方式,減少燃燒改用電力,並減少發電的碳排,各類設備逐漸先電氣化再智慧化是達成能源轉型的良方。而大型企業可透過聯盟方式跨業合作,如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發起的「台灣淨零排放倡議」,目標為達到總部辦公室、個別辦公室、生產設施的零排放,參與業者包含中鋼公司、中華電信、中鼎集團、日月光投控、台新金控、台積電、台灣水泥、玉山金控、亞洲水泥、信義房屋、國泰金控、新光金控、鴻海等13家企業,以聯盟方式交換資訊與做法,達成淨零碳排。
圖、台灣淨零排放倡議參與業者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