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不是新觀念,但範圍之大絕無僅有
回顧2021年,製造業面臨的議題多如牛毛,其中,塞港缺料與數位人才發展成爲企業兩大瓶頸,轉型並非新觀念,許多國外百年企業如雀巢、BMW、3M等大廠在歷史長河中也多次推動轉型。只是這一波的技術整合與經貿挑戰帶動過往從無發生過的現象:全產業數位轉型。自2013年到現在,許多製造業者紛紛投入工業4.0,在系統、設備、資料、軟體、組織、人才上展開變革,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一年下來企業的轉型狀況怎麼樣了。
圖、數位轉型十大關鍵概念 資料來源:鼎新電腦
壓力由外而內接踵而來,企業被迫迎戰
今年一個字能形容就是「亂」,從國內疫情爆發,到供應鏈與匯損等議題持續發酵,甚至多數業者反映數位人才缺乏的情形都顯現了總體經濟因素影響層面之廣。現在已經非單一客戶或技術主導企業發展的時代,根據國際市調機構IDC研究指出,2025年預期全球數位轉型支出將高達2.8兆美元,比2020年支出規模成長一倍,企業起初雖然被迫應戰,但許多業者逐漸接受轉型是必須而非選擇,因此也引爆了智慧製造、雲端、資訊安全、智慧科技、5G/B5G/低軌衛星、Metaverse(元宇宙)等各類解決方案出籠,企業需善用技術融合的優勢來解各種問題。
圖、打造智慧企業是轉型的重要一步 資料來源:網管人
無程式碼工具或將協助解決數位人才荒
企業最常反映問題之一為數位人才難尋,資料科學家、資料工程師等高階人才有移轉到汽車、電子、科技業者的趨勢,這使得傳統產業在轉型上技術負債更大。部分新創與資訊科技業者見到此缺口,紛紛開發利用低代碼/無代碼工具和數據利用的能力,加強企業非IT人員對資訊科技的掌握程度。同時配合轉型藍圖和平臺組織強化數位韌性,以達到敏捷、數據驅動、員工協作。同時,國際機構指出,到2024年,60%企業的大多數員工將引領轉型,並在其角色中實現數位化韌性。
法人對中小企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
並不是只有企業在轉型,政府轄下的法人單位也積極數位化,並透過技術移轉或各種計劃方式協助中小企業,特別是雲服務的訂閱制,可大幅降低中小企業資料數位化的初期建置成本。同時,許多產業公協會也開始積極推動會員,甚至跨協會間的合作,把資訊服務業者與製造業者串連,迅速建立數位化能力、提高台灣供應鏈韌性與應變能力,在品質管理、預防性保養、自動化生產、電腦輔助設計等功能上快速導入,也是協助企業踏入轉型之門的第一哩路。
展望2022年,除了過去延續的供應鏈議題外,其衍生出來的通膨、各國產業政策出籠、半導體的戰略重要性等,企業將需更加謹慎面對明年產業變化。這也更印證單打獨鬥的世代逐漸式微,在多種生產風險與政經議題持續發酵下,無論是國際業者或是中小企業皆面臨挑戰,協作與聯盟將成為在保護主義與總經風險下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