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數位工具應對燙手山芋
許多人以為出口創新高、設備產能滿載、訂單接不完就一定是利多,對特定產業是如此,其他可不見得。對製造業而言,2022年應可專心處理這兩年面臨的難題,無論是宏觀的通膨與供應鏈問題,或是微觀的產能與匯率議題;其中,客戶滿意、出貨效率、技術提升將是三大重點。同時,在 5G、工業物聯網、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結合下,業者可善用數位工具度過難關。
圖、不明局勢下轉型也許是可行之路 資料來源:研華
人與數位技術間的平衡是關鍵
探討技術發展時,製造業其中需要擔憂的事情為人力與技術如何取得平衡點。坊間許多廠商鼓勵運用各種軟體提升產能、達到設備維護,但許多中小製造業甚至不具備足夠的人力資源,別說數位人力了,連缺工問題可能都還沒解決。短期的產能或許無礙,長期而言人力招募與技術投入都是資本,取得平衡談何容易?本著從人出發的觀點,業者多半作法為先導入部分數位技術,同時善用產業聚落與學校合作的力量,搶「特定產業人才」,而非「自己公司人才」,由於中小企業在資訊科技的應用上較為容易,人才在學習時應無太大困難,只是如何透過提供足夠舞台與逐步提升薪資結構是留才關鍵。
圖、人機協作是未來製造業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DIGITIME
可以局部創新,而非大規模革命
許多中小企業業主聽到企業創新以為要革公司的命一樣,實則不然,從技術觀點來看,傳統產品開發技術不會瞬間大幅變更,主因在於客戶雖然可能隨時插單,但不至於每週都要求有新產品,穩固原有客戶與基本營收後,部分業主會選擇規模化,其他則可能探索客戶未來需求,開發下一世代產品,兩者皆是好事,不過在消費者偏好快速變動下,投入部門資源於小規模試點創新也有好處。一來可以掌握市場變化,二來若毛利較高,業務也較有動力銷售新產品(可能分潤較多)。創新與不創新多半是在選擇維持原狀或微幅改變之間,而非要如許多企管教科書所言那種大規模的破壞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