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製造業開始變成全球國安議題
製造業國安化的議題在美國川普時期逐漸變得火熱,當時供應鏈大遷移背後的因素之一就是各國政治角力,美中之間的摩擦燒到科技業與製造業,無論是半導體、關鍵材料、晶片、電動車、人工智慧都被捲入其中,歐盟也開始羅列各種關鍵原材料與軟體技術,在併購條件上變得更加嚴苛,業者發展技術時不再只有成本與商業考量,而是還得加上各國政府的態度,也許有許多無奈,但政府參與商業的程度確實正在加深,各種政策措施由大幅開放逐漸開始收攏,美、中、歐洲、印度都是。
圖、美國供應鏈報告宣告純市場發展時期已結束 資料來源:中時
國家已開始介入技術產業發展
舉歐洲當例子,2021年四月,歐盟執委會發布了《人工智慧管理法草案》,哪些人工智慧技術會被列為高風險管制技術就相當關鍵,例如遠端監視、基礎設施相關都是管制範圍,雖然看起來對製造業並無影響,但可能影響終端產品的使用,進而影響業者產能。又或是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報告,將晶片與半導體列入戰略物資,近一步又要求業者遞交相關資訊,這些以前幾乎不會發生的政治風險正大舉進入製造業中。
圖、歐盟AI法案可能對製造業使用技術時有所限制 資料來源:中央社
投入時間與資源預防政策風險
大小政府確實沒有好壞之分,疫情來臨時,企業希望政府多些作為,無論是補助或是降低稅負,甚至協助找地、找人、找料;景氣回溫時,則希望政府可以參與少一些,讓業者回歸自由經濟,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是純市場經濟(政府完全不管),多數經濟體還是需要政府的力量協助。許多企業對於政策分析與研判似乎較無人員負責,筆者認為與其去評論好壞,不如應投入資源與時間於各國政經情勢研究上,由於製造業在佈局受各地方政府態度影響巨大,將之列入風險因子確有其必要性,特別在全球的防備度逐漸提升的時代中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