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已改變人們社交生活模式
根據調研機構Emergen Research指出,元宇宙市場將在2028年達到82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43.3%,國外企業如NVIDIA、微軟、Meta等公司爭相投入,其中Meta聲稱將投入5,000萬美元將自己轉型為元宇宙企業。
有許多觀點認為元宇宙的興起是必然而非偶然,一是對於個人而言,元宇宙是可以展現個人風格的空間,由於現代人們在生活壓力下較難展現自我,需要一個虛擬空間來抒發;另種觀點是元宇宙將原先的2D平面社交模式,如YouTube、IG、Line,轉為虛擬實境的3D空間,消費者透過頭戴式裝置在真實與虛擬身份中切換社交方式。本質而言,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變革,而非短期的單一應用場景而已。
元宇宙商機引爆,科技巨頭爭相投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元宇宙面臨挑戰尚需時間解決
不過,從技術層面來看,元宇宙屬於先至後發的議題,原因在於雲端運算、人工智慧、AR/VR、網路通訊、區塊鏈等技術雖然各自在其領域上有不少應用,但彼此間在新題材的交互作用上尚未完全成熟,未來的可能性仍相當多元,加上一個真實世界需要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但目前的技術僅能提供消費者視覺與聽覺,可能影響整體體驗。
此外,元宇宙也牽涉到更廣泛的法規議題,包括數位身份是否有隱私權、個人權利在虛擬世界的保障、購買數位產品如NFT/數位土地的交易資格與所有權問題。最後,在虛擬世界中到底應該有統一制定的中央法規,還是在不同國家法規中尋得共識,各國立法機構也尚在積極摸索中,一時半刻間無法立即給出答案。元宇宙在現實層面上依舊有許多難題必須克服。
台廠供應鏈積極搶進相關商機
不過,台廠的腳步並不慢,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日前就指出擁有32億人口基數的Z世代將為成為元宇宙的主宰,而為創造這個龐大經濟體,製造業的角色自然是少不了。簡單來說,整條供應鏈可分成五大部分,由人工智慧、通訊、光電、晶片,以及應用端的AR/VR裝置組成。平台部分還是由歐美公司把持,台灣製造業者主要提供的為相關硬體設備,如伺服器、頭戴裝置、資料中心、晶片、IC設計等,而這些本來就是台灣製造業的專長,以頭戴式裝置來說,IDC指出,至2025 年出貨量有機會達到 2,870 萬台,這對宏達電而言為一大利多。
此外,如蘋果、Meta等大型企業本身與台灣業者合作已有默契,要切入相關供應鏈應不至於太困難,既有供應鏈成員則可跟隨元宇宙生態系發展,逐步吃下這塊大餅。
台廠供應鏈卡位搶進元宇宙商機。 資料來源:鉅亨網
當然,硬體固然是元宇宙的重要組成,軟體也不可缺席,高效能運算、頻寬搭配對應的軟體將能使元宇宙的效能得到進一步發揮,相關人才的需求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如元宇宙體驗規劃師、生態系開發人員、資安專家、內容行銷等將使整個生態系更加豐富,總之元宇宙並非僅是戴著頭盔的新體驗而已,更多的還有背後技術、法規、與企業的支撐,才能使之更快速發展。
鴻海大舉跨入元宇宙市場,董事長劉揚偉19日預告,今年是鴻海「元宇宙元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對台灣廠商而言,元宇宙的商機自然是不小,由於生產、通訊與算力為元宇宙發展關鍵,因此電子大廠自然積極切入相關商機,如鴻海、廣達、緯穎、英業達受惠於伺服器成長,同時帶動相關供應鏈夥伴跟著受惠。再者,數位雙生 (Digital Twins) 相關技術的性能應會再提高,整合5G、WiFi 6 (第六代WiFi技術) 、雲端邊緣、智慧感測器形成完整的資通訊環境,對於遠端協作支援、任務管理、模擬實作、銷售協助、虛實資料整合上將帶來更低延遲與更迅速之環境,加速元宇宙世界的形成。最後,在廣泛的虛擬世界裡,免不了還是要提到資安的議題,台廠相關資安供應鏈可望迎來龐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