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_9to5mac
大陸製造業者崛起,切入紅色供應鏈是時間問題
蘋果供應鏈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是許多台灣製造業者崛起的重要因素,鴻海、緯創、和碩等大廠因蘋果大單而快速成長,相關的供應鏈主題也還環繞在政府政策、學術教材、金融投資題材等。
規模化是蘋果供應鏈主要的特點,過去蘋果仰賴中國大陸的人口紅利,透過打造出一支又一支高毛利的品牌手機,蘋果的獲利不斷創新高。雖然台廠居功甚偉,但長期下來也養出了中國當地的競爭對手,先前中國代工廠立訊精密傳出祕密在江蘇昆山興建製造基地,立訊先前就是蘋果的代工夥伴之一,從AirPods組裝跨入Apple Watch,再透過併購緯創在中國的昆山廠成功切入iPhone組裝業務。
甚至連中國本土汽車大廠比亞迪也可能進入蘋果供應鏈,在陸廠的威脅、供應鏈未來可能逐漸染紅之下,未來蘋果供應鏈可能長什麼樣子?供應鏈的變遷甚少快速發生,許多台廠或許早有因應方式,雖說並不需要如此擔心,但台灣業者的因應策略是什麼?
供應鏈移轉是長期的事,台灣業者已有準備
根據當前蘋果供應商名單中,大陸業者已佔據51個名額,首度超越台廠的48家,仔細觀察背後原因,主要為中國近年出生率下降,但依舊具備龐大人口紅利,即便網路經濟快速興起,也仍有許多人投入製造業工作,加上政府常以大撒錢的方式補助中國企業,許多業者可能也已經司空見慣;此外,蘋果一大考量或許與中美衝突與疫情衝擊下製造業轉向區域生產/在地供應有關。
中國在環境衝擊下推出新基建,該政策的核心是數位轉型,以 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資訊基礎建設」,是新基建最重要的內容,許多大陸業者提供自動化與智慧化程度,某個面向也提高產能,供應商夥伴的數位化或許也是蘋果重要考量點之一。
因此,面對這波看似危機的挑戰,固然有些以全球為出口市場的台商供應鏈可能會移出中國大陸,但仍可能繼續待在服務中國大陸市場之價值鏈,同時繼續在中國大陸營運,在技術與政策驅動下,有些業者反而提早佈局新技術與掌握數位經濟商機,開始走出自己的道路。
今年中資企業在蘋果產品的全球供貨量超越台灣,這件事是危機還是轉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此外,在數位經濟的崛起下,蘋果自身也積極打造串流生態系,蘋果執行長(Tim Cook)庫克甚至聲稱「我們是一家從事創新業務的公司」,包含未來將推出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頭盔,結合自身的串流服務,打造自己的生態系,雖然與Meta走的全面虛擬化策略截然不同,而是著重在生態系內的用戶體驗上,不過相關引申的硬體商機卻也是台廠的機會。
台廠可透過保持營運平衡避免過度集中之情形,透過漸進式的嘗試新技術與市場,加速推動企業目的或永續性等長期目標,同時在人員、科技、數據佈局,將自身轉變為數據驅動的組織,以確保各種決策與營運流程都受到數據驅動的洞見驅動,無論是哪種供應鏈,未來都可能轉變為數據供應鏈。
未來供應鏈的變革相當大的驅動因子來自於各國政府對戰略物資與技術的管控,在商言商的邏輯可能需要微調,無論是以數位強身自己競爭力,或是執行雙總部策略,在符合法規下進行雙邊營運皆為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