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3 Howie Su
▌疫情後最大的產業展覽

由國內兩大工具機展首度聯合辦理的「TIMTOS x TMTS 2022」展,於2月21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2館登場,總共展出6天,實體展加上一個月的線上展,以實虛並進Hybrid模式展出。圖片來源:ivendor科技聯盟
近日連袂登場的「TIMTOS x TMTS 2022工具機聯展」吸引眾多大咖雲集,包含蔡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經濟部長王美花等與會,由於此次大展為機械公會與工具機公會合辦,雙方的理事長魏燦文、許文憲均出席,廠商部份包含東台精機、友嘉、上銀、永進,德商TRUMPF等950家企業紛紛與會,該活動為疫情後最大之展覽,足可看到規模與意義之大。事實上,當前的工具機產業在面臨內外部環境諸多變化時,也紛紛展開變革因應,無論是智慧機械的部署、產能投產因應訂單湧入、或是與產學界結盟培養工業4.0人才,引進如智慧工廠、無人搬運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3D列印、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等,同時發展產品與零組件的高值化,讓人紛紛大呼:「工具機產業真的不一樣了!」
▌區域製造逐漸形成,業者關注區域分散效益
從產業版圖來看,美中衝突加上疫情影響帶來一波供應鏈遷徙,從電子業開始,企業一部分回台設廠,另一部分則朝向美墨、東歐、東南亞等地區發展,分散因大國博弈下帶來的營運風險,因此邁向區域製造勢在必然。事實上,不只台灣廠商如此,以東南亞區域為例,雖然多數工具機大廠在當地並未設立工廠,但在東協各國積極制訂引商政策,以及「東協+N」的市場趨勢下,許多國際業者逐漸思考在當地設廠的可能性。如星、馬、印、泰、越等國家紛紛開始發展智慧製造,加上電動車產業發展吸引如三星等業者投產,未來對工具機的需求有增無減。此外,太空科技(space tech)的蓬勃發展也帶動工具機產業需求,Telesat (加拿大通信衛星商, 亦為全球最大衛星運營商之一)、Oneweb (主攻近地軌道衛星的英國通訊公司)、Amazon等國際企業開始發展星鏈(Starlink),相關零組件需求未來可能也帶動市場成長,部分廠商正積極打通高值化製造以奪得先機。
▌綠色工具機與數位技術正重塑產業型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疫情前的少量多樣製造需求,到疫情期間各式智慧製造技術興起,都顯示工具機產業面臨數位化衝擊已是無可避免,在結合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下,單機的高精密化、數位化、自動化以致於智慧化的發展成為業者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主要途徑,機台的故障預測、精度補償、參數調整、維修保養等功能已成為客戶下單的考量之一。同時,疫情與區域製造促成一波機台遠距監測(remote monitoring)的風潮,許多單機透過數位分身與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裝置,搭配戰情室(dashboard)的數據整合,可讓使用者快速了解機台使用情形並達到預測性維護。而這些數位科技也需要現有員工的技能升級,結合AR/VR的學習已不是新聞,如何結合工廠內老師傅的領域知識(domain-know how)是業者在人才訓練上的當務之急,而在缺工的情況下,許多業者也紛紛提早佈局與學校、法人單位展開人才提前培訓,為未來五年人才需求練兵。
歐盟為了實現「2050 氣候中和」與「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 55%」的目標,於 2021年 7 月,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計畫」,規範進口到歐盟的高碳排產品,必須對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碳設定公平價格,以促進非歐盟國家的公司邁向潔淨產業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另個趨勢是淨零碳排下的企業營運議題,去年十一月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以維持升溫臨界值1.5度為目標,由歐盟公布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在明年生效,並在2026年正式實施,開啟碳權與碳憑證的市場機制,許多政府與產業紛紛開始制定相關政策與標準,諸如蘋果、特斯拉等對於供應商在減碳作為越發強烈,無論是機台、零組件、甚至原材料都必須經過層層驗證,對於工具機業者來說,工具機的設計、使用材料、耗電量等特質都必須予以考量,並在馬達與冷卻部件上予以調整,「綠色製造+智慧製造」將成為工具機產業未來發展方向重要里程。
註記: 星鏈(Starlink)是太空服務公司SpaceX計劃推出的一項透過低軌道衛星群,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網際網路存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