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3 Howie Su
KPMG 2022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報告針對歐洲、北美及亞太地區的11個國家,年營收達10億美元以上、近150位的製造業CEO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2022年他們最關注的議題及面臨的挑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雙轉型」成為當前企業的發展策略
KPMG日前發布「2022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報告,針對150多位企業執行長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指出,企業領導階層在2022年最關注的仍然為供應鏈風險,公司應化被動為主動,除投資新技術外,在策略佈局上也必須重視策略聯盟(alliance)與併購兩者並行,而非只專注單純追求大規模的破壞式創新,近70%的受訪者指出,如何在ESG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與數位轉型的「雙轉型議題」下維持韌性成為營運的重中之重,同時許多企業也開始體驗到數位轉型與ESG是可以產生綜效的,數位技術的延展性與塑型性讓公司在處理大量環境資料時取得先機。
過去工業革命時代,業者強調標準化作業,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達成規模化生產。但在數位經濟的時代,隨著AI、5G、雲端、邊緣運算、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興科技成熟下,產業全面數位化時代正式來臨。過去標準化、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將因消費者需求快速變化轉向客製化與小批量製造,同時對服務業與製造業帶來商業模式的變革,金融、零售、電信、汽車、醫療保健、製造,甚至顧問與法律等專業服務業紛紛運用數位科技投入轉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報告指出,未來數位科技將會提升全球現有產業生產力 5-10%產能,消費者可以透過網路完成80%的購物消費,一場從技術向外延伸的變革盛宴已經開始。
▌農業生產設備商迪爾如何看到人口過剩趨勢

圖片來源 : Blue River Technology
全球著名美國農業生產設備商迪爾(Deere and Company)可說是既有企業改變自我的實例,這家農業機械生產巨頭在2014年面臨農作物價格下跌、農民暫緩購買新設備的挑戰,為突破此困境,公司執行長Samuel Allen決定結合科技(感測器、機器視覺、自動化)與機械,協助農民產量和獲利能力,同時維持4%的技術研發支出,加上公司既有的規模優勢,長久以來的機械安裝經驗與使用者痛點掌握,從單一農場開始推廣智慧機械,爾後邁向美國中西部市場,再拓展至全球。公司的創新是建立在更長遠的趨勢上,2050年後的人口過剩危機、以及投入農業的人口將逐年遞減,善用自動化與人工智慧來技術降低未來營運風險。
▌轉型同時也促成企業人才與文化的變革
從台灣產業結構來看,電子製造業構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台廠代工總產值2兆9461億元,居全球第二位。而電子製造業也同為台灣第一大出口產業,根據經濟部統計,2020年總出口額3452.8億美元,電子業就占56.9%,其中以半導體為主。不過,在國內投資趨緩、供應鏈結構改變、服務業成長弱化等影響下,製造業未來在生產流程優化、人機協作提升生產力將是製造業的趨勢。透過感測器在機器設備上的應用,提升機器設備邊緣運算的能力,甚至進一步達成預測性維護或製程參數優化。當然,其中相當關鍵的要素為軟體,過去,軟體多扮演硬體的支援者的角色,較為被動。然而在數位經濟的時代,軟體成為驅動企業轉型的關鍵因子,智慧製造的本質上為數據搭配演算法,優化硬體設備效能,甚至開發軟硬整合的解決方案,替公司帶來新的營收。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應能詮釋企業變革歷程:數位轉型是所有人的事。觀看許多轉型失敗案例多半為缺乏方向與數位文化不足,許多公司認為轉型等同於系統導入,反而忘記人才與組織文化的同步調整,企業要從速度快走到質量高,勢必需要全員配合,而非部門各司其職造成穀倉效應。透明的數據資料促使企業決策透明化,經營理念與企業願景就變得相當重要,正因如此,在企業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流程、文化、系統將成為企業是否能長青的關鍵成功因子。展望未來,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需留意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生活型態、商品需求,與消費習慣,轉型是一場結合內外部各種要素的抗戰,組織需先有認知與文化建立,才可在未來少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