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7 產業分析師 Howie Su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新東向」成為全球供應鏈佈局的新選擇
企業的發展路徑隨著國際局勢的變遷而有了驚人的改變,在供應鏈挑戰與美中衝突日益加劇下,除了原先的「新南向」佈局,去年開始有一種新聲音出現:「新東向」,這裡的東邊講的當然是美國,台美當前的合作日益緊密,除前國務卿龐皮歐日前來台訪談外,許多半導體與尖端技術的合作也如火如荼進行。而供應鏈要素依舊是當前製造業者面臨最大議題,中經院的李淳指出,台灣政府協助供應鏈重新布局不能僅侷限台商回流,而是輻射狀分散,如印度、東南亞、墨西哥、東歐、北美等都應納入考量。而對美國而言,供應鏈的議題已超越川普的印度取代中國策略,而是將供應商拉回美國做在地生產,當中,半導體、高階材料、醫療等關鍵產品成為重點。
從美中脫勾貿易項目缺口中尋找新商機
2022年3月11日的「台灣全球化的新東向戰略」年度論壇上,產業專家指出台商應同時重視「新南向」與「新東向」佈局,把握對美國市場出口的商機;與會人士同時也認為,運用「新南向」的策略槓桿自身加入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會是企業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一方面立足亞太區域成為智慧製造中心,一方面透過台美連結取得更好的經貿條件,甚至透過上述兩者往全球持續拓展,都是企業未來在新政經趨勢下的考量要素。那麼,台灣企業在這波變遷下能掌握什麼商機呢?
- 第一步,由於美國的乾淨網路政策起頭,開始對中國的軟體產品產生排擠效應,而硬體面向則在半導體、電動車零組件等展開圍堵,這些缺口對製造見長的台灣業者來說是可以掌握的契機,這種「乾淨策略」使台灣企業可以填補原先美國從中國進口項目的缺口。
- 第二,拜登政府公布的新基礎建設計畫預期將投入1.2兆美元,龐大的基建商機對台灣的資通訊產業、鋼鐵石化、塑橡膠、電動車等業者皆有機會參與;再來,數位治理協會理事長陳春山也提及,資金的參與至關重要,無論是策略聯盟、併購等活動皆需要龐大資金,政府可透過公股銀行或國發基金設立相關基金協助業者。此外,由於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TIFA)的重啟,使得雙方在知識產權、供應鏈、醫療器材、數位貿易、貿易便捷化、金融、農業、環境、勞工等議題上存在合作空間,身為美國第十大貿易夥伴,TIFA的開展對於產業在未來與美國企業的合作佈局上應有更大空間,當然,國際人才的缺乏是我國企業的致命傷之一,與國外合作上的陣痛期在所難免,學術機構、訓練中心、企業、政府可多著重在國際人才培養與訓練上,加上當前智慧製造與淨零碳排議題對人才培訓而言皆為全新領域,人才複雜度較過去數十年來難上許多,許多企業著實需要相關人才應對未來各種挑戰。
半導體自足為美台合作的第一步
台積電赴美設廠為產業變革拉出新的一幕,美國波士頓企管顧問公司指出,無論美方要提升半導體自給率,或是阻止華為、海思等中國半導體業者發展,台積電都是關鍵因素,但這對拜登政府而言遠遠不夠,除了斬斷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外,美國還必須確保半導體供應無虞,由於過去美國業者因比較利益考量將大量工廠設在本土以外地區,當前要遷移回國困難度高,但半導體產業鏈的設立無論如何將是拜登政府首要考量,不排除其他台積電供應鏈逐漸朝向北美佈局,相關產業群聚的投資應會掀起一波熱潮,連帶衍生出的智慧工廠、自動化供應鏈的需求也是台灣企業能掌握的大好機會。而台灣業者也可以趁勢透過台美合作補足自身軟體競爭力較不足之問題,由於美國是全球領先軟體強國,而台灣自身優勢在硬體設備,未來若較多企業能夠策略合作,對我國產業發展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