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7 產業分析師 Howie Su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人才都往電子半導體去了,誰受的影響最大?
每年三月都是上班族與學生的重要求職季節,今年最大亮點不外乎為台積電大舉招募8,000名人才,年薪上看兩百萬的消息,以及聯發科也以相近價碼大舉延攬2000位人才,甚至開出具備博士學位的人才再加五十萬的優渥條件。單是這兩家大廠的招募人數預期就達10,000人,雖然佔全台碩士生僅十八分之一,但未來不排除在大者恆大的情況下磁吸更多人才,加上其上下游供應鏈可能連帶雨露均霑。當然,這對許多學生與轉職者而言是一大福音,許多畢業生老早就想擺脫低薪困境,甚至部分公司掛羊頭賣狗肉的陋習;但全台灣人才庫就這麼大,好的人才都往電子、半導體產業發展時,其他產業未來在人才招募上可能面臨更大挑戰,這已不是新聞,但若未來持續惡化,對產業發展不見得是好事。傳統產業正在面臨人才的劇烈挑戰,塑化、食品、紡織、機械、水五金業者多為一個頭兩個大。
軟體人才全台都在搶,企業找人一位難求
可怕的是,台積電要的可不只大學、碩士與博士生,現在高職也都納入求才範圍,顯示人才缺口龐大概況,而除了傳統的電子、電機、光電、機械、物理、材料、化工、化學、 資工人才外,現在台積電由於企業的數位轉型,也開始大量招募軟體人才,軟體、DevOps、SRE、人工智慧演算法、資訊基礎架構相關的工程師職缺身價也水漲船高;而聯發科由於近年大力投入IC晶片設計,同時佈局人工智慧與元宇宙等領域,這些新興領域無不需要軟體驅動,與硬體不同的是,硬體多半追隨產品或技術生命週期移動,在開發成品後相關人力需求會逐漸下降,但當企業逐漸成為平台公司時,背後的平台相當依賴軟體或程式開發來提升突破性,在平台需要擴增與優化下,企業未來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台灣軟體人才數量不多,不少人在畢業後朝向外商或海外發展。而除了軟體與硬體廠商外,其他不少進入電子大廠任職,近來更出現人才往新創企業挪移的現象,隨著近幾年新創陸續出現獨角獸(如iKala、Gogolook、萬里雲),加上台灣新創多半以軟體服務為主,因此如雲端架構師、解決方案架構師、雲端工程師、軟體開發人員、資料科學家等皆是當紅炸子雞,而最常使用的程式語言為C++、Go(Golang)、Python、Node.js、PHP、Java、.NET等,而程式語言未來可能也不斷推陳出新,這是一個跨產業都在搶的求職市場,軟體人才更加一位難求,加上軟體人才容易2-3年移動一次,換手率相當高,且市場上永遠有缺口,相較之下,硬體人才對企業的黏著度較高,通常不會輕易轉換工作,釋出的職缺數就較為有限,因此在招募軟體與硬體人才上,企業必須分頭處理。
善用手邊優勢,掌握自身需求來吸引適合的人才
相較之下傳統製造業者就較為弱勢,當然也是有部分案例尋得不錯軟體人才,但在數位轉型的走向下,許多業者發覺難以招募軟體人才,因此在轉型上面臨挑戰。所幸的是,多數傳統企業多處於數位化的階段,資料與雲端機數設施不足,目前尚不需要演算法工程師、資料科學家等人才加入,比較需要的可能是IT維運、網站工程師、部分軟體開發人員等。看準這樣的需求,軟體人才外包可能是符合解決傳統企業痛點的解法,由軟體服務商或新創在協助製造業轉型時出租公司人才,或是透過基礎訓練來協助企業內部IT人才轉型,對於傳統業者的負擔較不會如此龐大。此外,產業聚落也是優勢之一,許多企業與週邊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有些甚至與政府法人單位有專案協作,在接觸同時若能進行人才觀測,藉此尋得軟體人才,對企業未來發展應大有助益。確實,當前台灣的軟體人才荒相當嚴重,未來面臨少子化情況下,人才庫的數量只會逐年減少,而薪資的差距變大也造成人才招募的兩極化,傳統製造業者可能需要借助政府與法人的能量來取得人才,未來是否能夠有新的培訓模式,需要業者共同提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