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基亞奮鬥八年才得到的成績,華為現在就有,而且更多。(圖: AFP)
2020 年 11 月 17 日,華為與深圳市國資委控股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公司達成協議,正式出售榮耀手機業務。
七年前,另一家手機巨頭諾基亞 (NOK-US) 宣布,以 54.4 億歐元將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
那一年,諾基亞虧損 5 億歐元,手機市占率不到 4%,遠不如從 2008 年的 40%。在全球手機品牌中,諾基亞已跌出前六名,股價也不到巔峰期的十分之一。
去年華為的手機市占率也縮水逾十倍,跌出前五名。當然,這兩家公司面臨的原因並不相同,諾基亞是因賭錯智慧型手機的走向,華為則是被外力強行驅出市場。
失去占 90% 營收的手機,諾基亞需找到新的主營業務,諾基亞的選擇是重回電信業務。
諾基亞擁有 150 年歷史,從橡膠、造紙、防毒面具到電視機,旗下業務不斷拓展和變遷。1960 年代,諾基亞成立電子部,開始跨足電信業,並由此開啟諾基亞近 30 年的電信時代,直到 1990 年代中期,諾基亞才逐漸將重心轉移至手機。
在手機業務如日中天時,諾基亞曾將電信設備業務與西門子合併,成立 Nokia Siemens Networks 公司。在失去手機後,諾基亞開始重建電信部門。2013 年,諾基亞買下西門子持有的 Nokia Siemens Networks 另一半股份。2015 年,諾基亞又用 156 億歐元收購電信巨頭 Alcatel-Lucent,從而將在電信業擁有至高地位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收入囊中。
諾基亞在發動這兩起併購案後,基本完成重組。在手機市場一敗塗地的諾基亞,渴望回到此一老本行,上演「王者歸來」。
諾基亞的重組極為成功。諾基亞在轉型後,連續多年擠進全球前三大電信設備與解決方案供應商。2017 年,諾基亞憑借人民幣 1,850 億元年營收,重回世界前 500 強,成為僅次於華為的全球第二大通訊設備製造商。
2013 年到 2018 年,諾基亞 5G 技術全球專利申請量共計 2,133 件,占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專利的比率約 10.5%,申請量穩居第二,僅次於華為。去年 5 月,諾基亞宣布,根據一份第三方機構的報告,諾基亞 5G 專利數量勇奪全球第一。
2 月 2 日,諾基亞發布最新財報,去年全年營收為 222.02 億歐元,較一年前成長 2%,淨利為 16.45 億歐元,一年前為淨虧損 25.16 億歐元,轉虧為盈。儘管和巔峰期差距甚遠,但諾基亞仍是一家頗具實力的巨擘。
在失去手機業務後,諾基亞與華為的業務結構極為相似:營收最高的消費者業務腰斬,主業重回電信業務,並都將企業服務列為重要發展方向。
在 5G 領域,華為與諾基亞早已激烈競爭多年,是彼此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此外,諾基亞一直試圖打進中國的企業服務市場。
全球 5G 基礎設施建設浪潮,是諾基亞復興的重要基礎。目前華為也在試圖抓住企業數位化轉型和新能源車快速普及的東風。
不過,相比於諾基亞在 2013 年的處境,華為手中的牌更好:諾基亞幾乎完全失去消費者業務,而華為衰退的消費者業務依然超過人民幣 2,400 億元。諾基亞需投入大筆資金重組電信部門,以挑戰者姿態重新進入,而華為在全球電信市場的市占率全球第一。
此外,華為在新能源車、華為雲等方面也極具市場競爭力。營收、現金流、淨利等財務數據也遠優於諾基亞。
可以說,諾基亞奮鬥八年才得到的成績,華為現在就有,而且更多。
上月華為公布財報時,多次提及「活下來」是目前的目標,但就華為手中的籌碼來說,「活下來」似乎有些謙虛: 華為仍是世界最大電信設備和解決方案供應商,年淨利仍高達千億,持有的現金與短期投資超過 4,000 億元。
堅韌,是華為和諾基亞在發展歷史上展現的共同特點。大起大落,在他們的發展歷史中已歷過數次。如今已「活下來」的兩家企業,猶如養精蓄銳的遊牧民族,只待「中原有變」,隨時準備再次「南下」,重新贏得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