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是本質,為何20年後才開始發酵? Web 3.0的興起進一步帶動元宇宙、NFT的浪潮,其最大特色為使用者主導權的比重多寡。在Web 3.0中,主導權不若之前的Web 1.0、Web 2.0在大企業或政府手上,在3.0時代, Google、Facebook、Twitter、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巨頭難以搜集消費者個資、使用紀錄、消費習慣、網路足跡。若進一步觀察網路發展史,Web 1.0時代強調只單向提供用戶資訊內容的靜態頁面,而當前我們還處於的2.0時代則是以環繞科技巨頭,則是以Google、Meta、Amazon、Twitter、騰訊的互動性社群網路為主,而Web 3.0則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進行「去中心化」,其主要特徵為可驗證性(Verifiable)、去信任(Trustless)、不經許可(Permissionless),其衍生出的應用與服務,例如NFT(非同質化代幣)、DeFi(去中心化金融)、dapp(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等,強調的都是不可更改、降低交易成本等特質,吸引許多企業,甚至政府機構投入懷抱。不過,多數人不知道的是,Web 3.0在2001就被提出,至今也已經有20多年發展,為何最近才出現猛爆式成長?
Web 1.0至Web 3.0之比較。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倡導不自由,毋寧死的去中心化世界 全球資訊網之父 Tim Berners-Lee在2005年提出語意網一詞,其核心為電腦將能模擬人類行為提供與處理各種內容,同時,使用者將不需要特定機構許可與檢視,即能自由發布資訊;2014年以太坊(Ethereum,一個去中心化的開源的有智慧型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 共同創辦人Gavin Wood進一步強化其定義:「世界上應出現一種取代HTTP、AJAX等傳統 Web 的技術,以取代Web 2.0的壟斷」,這裡的壟斷,指的是科技業者大量搜集個資、靠打廣告賺錢、審查用戶發布內容的理所當然監控。在3.0時代,網際網路世界沒有中心控制點,如同消除製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仲介,沒有人能阻擋資料傳送,資訊不會只處於固定位置,而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儲存,網路世界將更透明與自由。當然,人工智慧在Web 3.0中依舊扮演要角,數據與演算法對於語意理解的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甚至可以用在新興材料研發、客製化廣告、線上購物,以及建立氣候評估模型等。
資料當事人之權利
• 資料當事人可以請求查詢、閱覽本人的個人資料或要求給予複本。若您的個人資料有變更、或發現您的個人資料不正確,可以向本網站要求修改或更正;如您所提供之資料錯誤或缺漏,則不受本隱私權聲明之保護。當蒐集個人資料之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您可要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但因本網站執行職務或業務所必須者,不在此限。因應歐盟個人資料保護法規(European Union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歐盟國家使用者將暫停使用本網站之各服務。若您有任何詢問,請與本網站客服中心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