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endor 產業分析師 Howie Su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考慮市場成長與競爭需求,雷諾決定分拆上市
在傳統燃油車市場未來成長可能進入衰退,加上最大競爭者—大眾福斯汽車(Volkswagen)與特斯拉(Tesla)已經加快腳步投入電動車發展。雷諾本身在Q1受惠於產品營收成長與電動車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烏克蘭戰爭和全球半導體持續短缺的衝擊。雷諾決定獨立電動汽車事業的另一個原因是發展電動車需高資本投入,公司除了計畫考慮釋出其擁有 43% 的日產 (Nissan) 股份以換取更多資金外,讓子公司獨立上市也有助於籌措市場資金,同時享有母公司的平台資源。

雷諾吃得到未來的電動車大餅嗎?資料來源:科技產業資訊室
雷諾與日產的雙方聯盟是否有助於電動車發展?
雷諾與日產在1999年透過交叉持股的方式結盟,透過嚴謹的全球委員會、大型製造與銷售中心,以及設備共用的方式拓展市佔率。由於聯盟領導人Carlos Ghosn先前營運醜聞而遭逮,對聯盟的士氣帶來相當衝擊,因此公司進行策略重整,首先,聯盟根據不同市場,由聯盟裡的領先者來帶領其他品牌前進,稱作「領先者-追隨者」策略,此舉目的是為了避免同個市場出現各種車款,自己人打到自己人的現象。在技術佈局上,日產主要負責自動駕駛,雷諾負責電動車及核心系統開發。理論上來說這樣的型態應有助於拓展電動車推出速度與市占,但偏偏前有特斯拉擋著…。
分拆上市的公司是否能以平台化模式順利營運?
面對特斯拉強敵的進逼,雷諾的電動車業務未來如何尚不可而知,事實上,早在先前,聯盟即陸續推出電動車,三菱(Mitsubishi) 2009 年推出全球第一款量產電動車「i-MiEV」,日產與雷諾也分別在 2010 年和 2012 年推出「Leaf」和「Zoe」型號,但在市場接受度不高與技術不成熟下鎩羽而歸,更糟的是,聯盟當前在電動車的市佔率是3%,與特斯拉的21%相差7倍以上,因此當前市場銷量與需求持續成長,但公司也無法有效評估是否能掌握這些商機,原因在於即便有了產業聯盟,面對純平台形態的特斯拉依舊難以招架,特斯拉是數據驅動的數位型態公司,與傳統的垂直疊層架屋組織相差巨大,能否及時掌握消費者需求與車身狀況,是雷諾電動車面臨生死的關鍵戰役。為此,聯盟也計畫投入三兆日圓於電動車研發,而由雷諾分拆出來的子公司身負重責大任。
台灣產業拉夥伴打群架才是必要
回頭來看台灣產業,如鴻海這樣規模的企業也是走向平台營運,電動車的發展單靠單一企業、甚至供應鏈可能難以因應,拉夥伴打群架才是必要。因此,不論產業未來要應對數位化的衝擊、商業模式的變革,都少不了新興技術的支援,且在數據吞吐量越來越大的局勢下,企業必須做好營運流程的整備,才可能在未來用數據應對更大的議題或外部挑戰,這也是美國知名經濟管理大師湯瑪斯.戴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 )強調企業應「由內而外」改善營運流程的重要性,也呼籲了未來許多企業有極大機率轉為提供數位產品與顧問服務的平台型企業的事實:良好的內部流程方有本錢在數據經濟下進行各種創新,甚至成為至企業間合作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