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從普通移動工具轉變為第三生活空間的概念發想,促使智慧座艙的發展蓬勃示意圖。圖片來源:友達。
受到疫情影響,民眾行為及社會互動出現新常態,現在不管走到哪裡,人人都會盡量避免接觸各項物品,非接觸控制技術因具備降低傳染風險、節省維護人力、增加應用變化、具未來科技美感等優勢,重要性與日俱增。
其實幾年前就有業者開發出不用手碰觸就能隔空操控的技術,但因成本高昂,一度被束之高閣,但疫情延燒後,在各領域上的需求也跟著大幅增加。例如Sony幾年前發布的智慧型手機 Xperia sola就搭載懸浮觸控技術,以互電容用於多點觸控,並由自電容實現懸浮觸控,即可讓手指在不接觸手機的情況下對屏幕進行操作。近來也有多家公司發表以光學式、紅外線感應式、電磁式等,或是跟3D投影技術搭配,形成空中虛擬觸控螢幕等多種的非接觸觸控技術。
在實際的模組化產品上,日本生產汽車後照鏡公司村上開明堂和京都的新創公司Parity Innovations合作,共同開發出無須觸控的操作面板,可將影像3D化並懸浮在半空中,這項懸浮虛擬觸控螢幕技術被稱為「Floating Pictogram Technology」,透過Parity Innovations研發的具有二面角反射器陣列(DCRA)結構的光學元件「Parity Mirror」,將面板發出的光線分成小塊,然後根據幾何光學原理收集,使這些光線得以在空中重組成為影像,而人的手指在靠近虛擬影像時,則藉由雷射測距儀(ToF Sensor)感應手勢的動態,達到在空中就能觸控的技術,可如同平常觸控面板般操作,但不用真正觸碰到裝置。
這項技術主要應用場景是在公廁上,未來也會廣泛利用在ATM、電梯按鍵等公共場所,避免細菌傳播;也可應用在家電用品上,避免手濕但需接觸家電的狀況。
在車站、醫院、銀行等場所導入非接觸控制技術,有助降低傳染風險,也有助業主降低清潔成本,同時延長顯示器使用壽命。在社會互動新常態帶動下,預期非接觸觸控將順勢增長,可為感測技術業者帶來新商機。
智能座艙應用情境。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汽車從普通移動工具轉變為第三生活空間的概念發想,促使智慧座艙的發展蓬勃,顯示器做為座艙人機互動的主要中心,也需要將更多的感測、回饋功能整合在面板模組內。
在智能座艙實際應用中,主要有三種應用情境;情境一、人機共駕:主要概念為車輛會感知乘客並主動提供資訊給駕駛,藉由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語音控制、手勢控制和其他交互技術支援下,得以使駕駛在面臨資訊處理需求時,輔以智慧互動與顯示,並實現機器半自主決策,大幅提升智慧駕駛體驗。
情境二、內外感知:主要概念為車輛有能力感知外界路況,藉由技術的發展打破單一台車的孤島效應,形成一個車內與外界可以溝通的場景,智能座艙的感知也拓展到外部環境,使得智能座艙的服務範圍擴產到車外。若要達成此情境,就需要車聯網的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建制都達到一定程度。
情境三、應用為王:主要概念為因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提升,大幅減輕了駕駛負荷,乘客的碎片化娛樂習慣得以逐步遷移到行車中,形成座艙的娛樂服務情境。智能座艙能通過交互感知實現一定程度的娛樂主動式服務,視覺影音是本情境服務的關鍵。
而面板做為人機互動的主要介面,這三種應用情境皆需要更智慧更先進的顯示器來協作,才有機會達成。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報告,隨著智慧座艙的發展、電動和自駕車浪潮推波助瀾,單一輛車搭載的面板量得以持續上升,車用面板出貨量在2021年已達到1.79億片,已超過疫情前的水準,未來幾年將穩定朝2億片邁進,年複合成長率達5.1%。
展望未來,工研院預期車內將使用更多片、更大尺寸及更多造型的面板,整體車用面板的產值估計將快速上升,預期在2024年達到百億美元的水準。台廠除鞏固車用面板的技術優勢外,可積極發展系統整合,在車用面板模組搭載感測技術推出整體解決方案,為產品本身做加值,或甚至有機會跳過Tier 1廠商(如Bosch、Denso、Continental等),由面板廠整合各零組件,開發成車用資訊娛樂系統(IVI system),並直接供貨給整車廠,創造供應鏈的重塑契機,有效提高台灣面板廠的獲利空間。(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