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去年,在高通膨、高利率、疫情病毒、封城斷鏈,以及俄烏對戰造成能源短缺的多重壓力下,經濟表現大為衰退。新聞來源:路透。
回顧去年,在高通膨、高利率、疫情病毒、封城斷鏈,以及俄烏對戰造成能源短缺的多重壓力下,經濟表現大為衰退,目前美通膨力道雖然溫和,但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仍維持7.3%高檔。美國聯準會(Fed)為壓制通膨,2023年可能還要進行兩次升息,終點利率到5.25%才會停止升息。
從美國持續升息、升值的衝擊下,股債雙殺,各行各業景氣開始降溫,庫存大幅增加,國際貨幣基金下修2022、2023兩年經濟成長預測至3.2%、2.7%。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短期內通膨不可能回到兩年前2%的目標。
近年在「美國優先」的利益主導下,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現象,特別是去年10月美國針對中國祭出一系列出口先進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至中國的管制措施,致使全球化出現逆流現象。
因此,最近出現許多逆全球化作法,例如在WTO之外成立地域性或雙邊貿易機構,拉攏一些國家、排斥另一些國家。現在檯面上政治人物都以自己國家的短期利益為主導,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選邊站。
去年美國為抑制通膨,不斷採取升息的結果,美元變成一枝獨秀,全球經濟卻進一步放緩。Fed官員也預估,若連續兩季國民生產毛額(GDP)出現負值,便符合衰退的情況。許多國際機構都預估,美國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維持在1%,甚至是負成長,因此美國明年經濟成長將出現萎縮;未來美元是否進一步走強,要看通膨是否停歇、利率是否仍持續上升,以及新興國家對債務所承受的衝擊而定。
歐元區方面,去年11月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四個月萎縮、製造業PMI續處衰退;由於廠商信心低迷、製造業廠商生產預期下滑,且俄烏衝突、天然氣供應不確定性仍在,加上歐洲央行(ECB)續行緊縮政策,預期未來生產動能續弱。
中國名目GDP本有望在2029年超越美國,躍居全球最大經濟體,但因「習政權逆風」、「清零政策」、「美中脫鉤」,以及美國針對中國祭出一系列出口先進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至中國的管制措施等因素,使得上述美中GDP逆轉的預估時間點被迫延後,中國2029年想要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夢」恐難實現,大陸的經濟成長比原先預料更緩。
日圓2021年底到2022年11月共貶幅達20%,超越台幣和韓元的10%貶幅,受日圓走貶等因素影響,日本人均名目GDP萎縮0.5%,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加盟國中的排名下退居第20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導致個人消費低迷,日本經濟恐還要再繼續失落20年。
從以上世界四大經濟體經濟分析,他們的領先指標都是下滑,PMI指數也都是緊縮,況且受到全球供應鏈持續去化庫存影響,台灣經濟亦受波及。
台灣上市櫃公司截至去年第3季底為止,總計存貨金額已突破7.7兆元,預計半年後才能完全消化完畢。
全世界半導體已由兩年來的供不應求轉為供過於求,同時,近期亞馬遜、Google及記憶體業者美光、電動車業者特斯拉等相繼裁員並減少資本支出,縮緊荷包,以保有現金。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表示,中國2023年將拖累全球經濟成長,並且預測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將陷入衰退;其次,由於外食、旅遊及醫療等服務相關項目的通膨率仍然居高,大部分專家分析通膨壓力可能至少持續到2023年底。由此可以證明,2023全球經濟是悲觀、艱辛的。
(作者:中華工商研究院副教授)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